【概况】2023年,共受理各类案件6924件,同比下降9.27%。审执结6739件,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%,法官人均办案247件。2022年审判质效考核全省第三名。
【刑事案件审判】全年审结刑事案件198件,法定审限内结案率100%。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,严惩职务犯罪,审结职务犯罪案件2件。严惩危害社会安全犯罪,审结盗窃、诈骗、侵占等多发性侵犯财产犯罪案件26案。严惩危害公民人身权利犯罪,审结故意伤害、强奸等犯罪案件14案。严厉打击养老诈骗、电信网络诈骗等危害市场经济秩序犯罪,审结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、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案件36案。严惩“黄赌毒”,审结开设赌场、介绍卖淫等犯罪案件14案。审结危险驾驶罪73案、交通肇事罪14案。审结其他刑事犯罪19案。认真落实认罪认罚从宽制度,判决生效196案。
【民商事案件审判】深入贯彻实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,审结民商事案件3383件。依法推进家事审判方式改革,促进和谐家庭建设,审结婚姻家庭、继承纠纷等案件719件。坚决反对家庭暴力,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份。通过家事审判,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维护家庭和睦、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。精准对接涉民生领域司法需求,审结涉及教育、就业、医疗、养老、消费、社会保障等案件162件,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。为特困群众减缓免诉讼费7案6.4万元,司法救助5人55.2万元。发挥巡回审判“审理一案、教育一片”的普法优势,通过巡回审判方式审结案件12件,教育引导群众知法、懂法、守法、用法。
【案件执行】全年执结案件3158件,结案标的4.12亿元。积极向党委汇报召开执行联席会议,同公安、税务、住建、金融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机制,推动形成“党委领导、人大监督、政府支持、政法委协调、法院主办、部门配合、社会各界参与”的综合治理“执行难”大格局,开展“陇原执行之百日清收”“亮剑破冰”等专项执行行动,用足用活强制措施,提高执行效率,破解执行难题。持续推进执行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,对执行工作实行统一管理、统一指挥、统一协调。强化信息技术运用,通过执行网络查控系统冻结资金7058万元,查封房产、土地和车辆330件。网络拍卖36次,成交8件,成交额80.67万元。诉讼保全119件1508.33万元。强化执行威慑,发布悬赏公告3期,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4期,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2330人,限制高消费1036人,司法拘留76人,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。
【司法服务】贯彻落实“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的要求,主动融入党委领导下的县域社会治理体系,积极探索多元纠纷化解方式。建立“一网四化四调四进”多元解纷机制,加强诉源治理,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、化解在萌芽状态。坚持能动司法理念,端口前移,加大督促履行力度,最大限度争取主动履行。依法加大财产保全适用力度,“以保促调”“以保促执”,促进案件在进入执行程序前得到实质履行,实现缩小执行立案“进口”,扩宽实质解纷“出口”,推进执源治理“加速度”。加强裁判文书说理工作,重视强化判后答疑、释法明理,将当事人的疑惑消解在立审执各个流程环节,坚持能动司法,及时发现、化解涉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,按照“五个一”方案及时处置敏感案件。大力推进“三分流”工作机制,充分发挥诉前、审前、判前调解机制作用,将调解贯穿于矛盾纠纷化解的全过程。同金融、妇联、人社、工商联、工会等部门建立诉调对接机制,设立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、“3+N”巾帼工作室等,共调解纠纷186件。大量案件通过诉前调解、小额速裁方式办结,极大方便了群众诉讼,全年诉前分流案件2113件,调解成功1408件,调解协议司法确认566件,依法巩固人民调解效力。
【智慧法院建设】坚持科技赋能,建成政法跨部门大数据协同办案平台等十多项应用系统,信息技术在执法办案中的作用充分发挥。加强裁判文书、审判流程、执行信息和庭审直播四大司法公开平台建设。公开办案信息,优化查询平台,方便当事人和社会各界查询信息、参与诉讼、监督司法。公开裁判文书1956份,庭审直播700场次,推送办案信息3500余条。拓宽陪审范围,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参与司法、监督司法、见证司法作用,参与陪审案件540件,陪审率达到99.6%。加强诉讼服务平台建设,建成诉讼服务网、移动微法院、远程接访提讯、“12368”热线、电子送达、云上法庭等系统,实现网上立案、查询、送达、收退费、调解、开庭等服务一体化。年内,网上立案2029件,跨域立案140件,电子送达3315件,远程视频开庭132件,网上调解248件。